台南社大古典愛樂欣賞之感想 for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在我上社大邵老師課之前, 可說從沒上過類似的音樂欣賞課程, 上課的第一天拿到課程表, 看見了熟悉的作曲家跟曲目—德弗札克 第九號交響樂曲(新世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為何熟悉? 因為在我不多的CD中就有這兩張, 記得這兩張都是在大學時代留下來的, 老師一開始就用二張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碟片來引入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一為卡通版的梁祝, 一為黃梅調版; 卡通版的適合給小朋友看, 我太太就曾經播給我的小朋友看過, 看過之後再聽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小朋友就容易聽得懂了。 不過故事的張力就沒有黃梅調版來的大, 在此之前我並沒有看過黃梅調版梁祝, 只知道在小時候這一部片在當時相當轟動, 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哼上一兩句。 雖然小時候沒有機會欣賞這一部可謂國片中的經典之作, 還好在邵老師的課程裡有安排, 算來真的沒有遺憾了。 看過之後, 再次聆聽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那十八相送的情境, 刻苦銘心的愛, 聽起來就格外的深刻, 不過由於此曲沒有明顯的段落, 所以剛開始接觸時, 確實讓我分不太清楚段落, 全曲在長笛奏出優美的鳥鳴聲中開始, 段落大致分為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十八相送、抗婚、樓台會、投墳、化蝶, 在鑼鼓齊鳴(好像狂風暴雨兼打雷), 英台投墳後, 又進了一片安詳寧靜, 曲末再次由長笛美妙的旋律奏出最後的化蝶。 全曲充滿中國味, 聽起來格外的親切易懂。
再來談談我之前所認識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 我手上的這一張是由霍倫斯坦(Jascha horenstein)指揮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錄製於1962, 霍倫斯坦出生於1898年的俄羅斯基輔, 是個澳地利裔的指揮家, 曾是大師福特萬格勒的助理, 指揮過的曲目相當廣泛, 也使得他的音樂幅度宏大, 氣勢雄偉。 在我第一次聽到這張CD前, 我並不熟悉德弗札克是何許人, 但由第一樂章氣勢雄偉的快板開場, 到第二樂章的莊嚴慢板, 就令我從此喜歡上它, 雖然這一張算是很舊的錄音, 但在霍倫斯坦的指揮下還是值得一聽再聽。 在買這張唱片的年代, 我根本不知這首曲子創作的背景, 但第二樂章--曾由我國聲樂家李抱忱先生填詞並改編成的”念故鄉”合唱曲, 卻是耳熟能詳的, 那優美而鄉愁的旋律, 是當時的我對這首曲子最深的映像。
在老師的介紹下才知德弗札克是捷克(波西米亞)知名的國民樂派音樂家, 他的作品受當代大師布拉姆斯的欣賞, 晚年受邀到美國擔任紐約國家音樂學院院長一職, 在美國期間因鄉愁, 由感而創作出了這美麗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其中包容了美國印弟安民族及黑人靈歌, 由此可知他是一個相當有包容力的音樂家。 再次聆聽這首世界名曲, 心中的感受依然是那麼樣的深刻。 或許德弗札克的一生中算是頗為幸運的音樂家吧, 在老師介紹過的曲目中—新世界交響曲, 大提琴協奏曲, 媽媽教我的歌—在我的感覺他的音樂似乎都帶有點暖意, 讓人聽了之後心情特別的舒坦。 以下是我再次聆聽此曲新世界交響曲的感受:
第一樂章在由弦樂及小號聲中揭開序幕, 在定音鼓的破空聲中, 我彷彿掉到美國西部大峽谷, 騎著馬在廣大的西部高原上奔馳著。 音樂時而快時而緩, 主題依序重覆的出現, 猶如越過一山又一山, 內心似乎在尋找一種東西, 樂章末了在高亢的音樂聲中我彷彿奔跑到一座高原平台上, 我駐足在山上, 山腳下出現了一大片的草原(進入第二樂章), 我終於知道我在尋找什麼—我思念的故鄉(波西米亞草原), 草原上微風徐徐拂面, 我躺在草原上享受著這般的寧靜, 腦中浮現的是故鄉的種種。 寧靜過後, 第三樂章音樂有如破曉時分, 我從夢裡醒來, 突然間我有種急著想回家的念頭, 音樂急促的旋律似乎催促著歸鄉人的腳步。 我駛馬奔馳, 心情愈來愈開心, 步伐愈是輕快, 我想像騎了一匹飛馬跳入時空的捷徑, 穿越時空我終於回到了我的故鄉。 第四樂章, 雄偉壯麗的旋律訴說著衣錦榮歸的景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